本報評論員
從加強環境保護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再到推動綠色發展,是認識不斷深入、智慧持續彰顯的過程。談及智慧國土,人們通常會想到云計算、互聯網。當前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正在構建和運行的大數據平臺和多應用體系。其中,上天、入地、下海多維度大數據集成融合,已經在國土資源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毋庸置疑,大數據是智慧國土的基礎,通過地理國情普查、土地調查、礦產資源勘查、地質環境監測,以及水文氣象信息集成,我們逐步實現了國土資源信息化“一張圖”,從而做到對國土空間了如指掌,保障了決策和行政管理科學高效。在此基礎上,建設智慧國土,還要強調持續推進國土資源“三深一土”科技戰略。更應認識到,建設智慧國土,是國土資源部實施“三深一土”科技戰略,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。
我們說的智慧,是高等生物基于神經官能的一種高級綜合能力,包含感知、記憶、理念、推理、決定等多種能力,能深刻地理解現狀、過去和將來,探求真理指導實踐。由此看來,智慧當然不僅僅是數據和知識的海量匯集和取用,要在“器”和“術”的基礎上更上層樓。如既使資源家底摸清了,如果得不到新理念的調度,就會與良治南轅北轍。眼下,我國正努力構建“透明雄安”,通過不同空間尺度三維地質模型,分析白洋淀濕地生態功能,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全過程地質解決方案,持續護航千年大計、國家大事,這正是智慧國土的打開方式。
智慧國土必然與生態國土、法治國土相輔相成,互為保障。對哪里是綠水青山、哪里是金山銀山,普查詳查形成大數據,智慧是對二者價值利用做出判斷,進而對生態功能保障基線、環境質量安全底線、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進行測算標定。做好耕地保護,要與地下水超采、旱情數據、糧食產量、農民增收數據、國際貿易形勢數據聯通,形成系統算法,才能科學地休養生息,藏糧于地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在這一大局中,國家土地督察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才有其定位和序列,輔佐善“規”善“治”。
國土資源部“三深一土”科技戰略的實施,為智慧國土不斷凝聚“原力”。深地探測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,使我們手握儲量、心里不慌;深海探測拓展未來資源能源的藍海,同時探求地球演化、氣候變化前沿問題;深空對地觀測則幾何級數地提升國家對陸海資源、氣候、災害的掌控和預測預警能力;土地科技創新,更以耕地數量、質量、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為宗旨,維護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體。在不斷深厚的“原力”之上,通古今之變,究天人之際,智慧國土才能最生動地體現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五大發展理念,為國土資源支撐可持續發展從戰略上導向引領、戰役上優化布局、戰術上彰顯效果。
“坐地日行八萬里,巡天遙看一千河。”我們腳下的土地,森林、草原、濕地、河湖、岸線、海洋、荒漠、冰川各據其所,在這一生命共同體上布局農業、礦山、生態、交通、能源、水利等建設項目,運行智慧國土,是以大地為棋盤落子,與人類命運博弈。是的,智能機器人在小棋盤上戰勝了人類,但我們深知,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、資源代際配置等重大戰略性、長遠性棋局,必須依靠人以高等生命體的智慧和哲學,胸懷全局,戮力同心,完成不可推卸、不可替代的使命。